4月3日下午,我校高层次人才心理学教育学专场论坛在锦绣校区图书馆7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人事处牵头,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承办,党委副书记、院长方东玲,学术副院长郝宁出席论坛,以及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论坛。
方东玲代表学校致辞,对各位年轻学者齐聚合师院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发展的第一动力,学校高度重视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博士,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激励人才发展,改变了师资队伍结构和生态,有力支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方东玲指出,人才引进在人才工作中至关重要,选人环节是重中之重。学校积极探索以人才论坛方式选人用人,有专家评价,还有师生视角,既浓厚了学校学术氛围,也推动了引人用人公开公平公正,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有益创新。同时,她还请专家和师生积极向人事部门提出宝贵意见,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考核工作,真正把高水平人才引进来。

论坛由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唐烨伟主持。我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2024年新进博士赵一婷老师作《数智时代教师能力测评事理图谱研究》专题报告,针对“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基于多源、实时动态教学数据有效测评教师教学能力”这一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将事理图谱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教学数据流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学习效果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之间建立顺应关系,探析教学行为、行为序列转换与课堂教学“关键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依据行为序列数据表征构建教师能力测评事理图谱,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发展方向与可行性路径,为推进数字化环境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助力卓越教师的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查汝晶以“成瘾的决策及神经机制”为题,针对成瘾者的决策冲动性,研究了前额叶区域及脑网络连接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对网络游戏成瘾者进行神经机制分析,采用高密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技术,研究发现刺激背内侧前额叶能有效提升冲动控制能力。该成果为成瘾行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通过脑刺激技术改善成瘾者的决策和控制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治疗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贾玉洁以“元认知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行为与神经研究”为题,开展了基于批判性思维认知任务与脑电技术的研究,探讨了高、低元认知组在批判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电特征,揭示了元认知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结果从认知神经层面为双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深化了元认知与高阶思维的理论框架。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于庆奎深入以国际视野剖析了日本GIGA学校项目实施的背景、目标、措施及其保障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对日本GIGA学校项目实施之后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基于日本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相关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 ,也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陈庆以“研究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S大学的案例分析”为题,探究了影响研究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的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核心框架对S大学开展本质性个案研究。研究首先借鉴了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的技术哲思,明晰了探究技术实践的必要性。通过对S大学的调查,解构了研究生群体使用Gen AI的内在逻辑,结论强调高校应持续加强外部规范与引导,未来可深化跨学科及跨文化差异下的研究生群体接受机制对比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马骏骙以“语文大单元教学:学理反思与实践探索”为题,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知识碎片化、学科素养落实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大单元教学的系统化实施路径,通过整合主题情境、任务群设计与多元评价体系,采用“理论建模-实践探究”的行动研究方法。该成果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模式,为破解单篇教学局限、促进深度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推动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陈思梦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人文素养:挑战与应对”为题,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师、教育和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挑战背景下,探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需应对的挑战与威胁,研究通过将教师所具备的教育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能力充分整合起来,将其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李佳宁以“数智时代教学关系研究”为题,聚焦数智时代的教学关系,研究循着“理论澄明—历史回溯-现实考察-未来研究—应然型构”的路径展开,认为智能机器介入下师一生-机三元主体以知识为中介所形成的教学关系呈现出“共生-博弈”的型构特点。研究对于教学关系理论发展与教学实践变革具有启发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李婉玥聚焦数学文化教学痛点和核心素养学科实现的难点,以本体研究为基础,建构了小学数学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框架,探索了实施的可能空间。挖掘小学数学文化主题活动的本质内涵,发现其是以数学文化观为理论基础,以数学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活动背后隐性的思维和观念、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提出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沿着“发自文化——通过文化——生产文化”的整体脉络,小学数学文化主题活动的设计包括情境性触动、数学化理解、个性化实践、综合化呈现与表达和社会性应用五大基本环节。

论坛结束,唐烨伟进行了论坛点评。他用“破界”“立根”和“致远”三个关键词对九位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了概括总结。“破界”体现在查汝晶和李佳宁博士突破了传统教学能力评价范式,构建了动态评估模型,以及查汝晶和贾玉洁博士在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创新。“立根”则关注于马骏骙和李婉玥博士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于庆奎和陈思梦博士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彰显了教育的人文根基。“致远”强调了赵一婷和李佳宁在数字化评估体系构建中的前瞻性,以及陈庆和陈思梦对技术异化的警惕。他高度肯定了青年学者们的学术贡献,认为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教育理论的边界,更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赵一婷;人事处: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