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通识课“破冰”课程改革 学院“AI+心理健康”面向全省开讲

时间:2025-04-10编辑:沈瑞芮  预审:钱立青审核:夏晓璐来源:教务处(学位办、招生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 点击:

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为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抢抓机遇,突破学科壁垒,积极推动教育数智化转型,重点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心理健康》并面向全省本科生开课,标志着学校在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方面,迈上新台阶。

启航: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教学数智化转型

面对“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挑战,2022年学校启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建设筹备工作,让人工智能课程“进方案、进项目、进课堂、进培训”。在顶层设计上,把《人工智能概论》作为通识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跨学科开设《AI与语言学习》《人工智能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等专业课程群,立项建设《AI+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I+线性代数》等24门省校两级“AI+教育”课程,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AI与语言学习》作为全球融合课堂成功开课,实现国外学生同步学习,并被《中国教育报》报道。教务处连续开展8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专题培训,线下参训教师达到近700人次,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技术向数智化转型。

破局:选好重点方向,建设“AI+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积极参与由安徽省教育厅牵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合力打造的“1+M+N”《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2024年11月,学校召开“人工智能+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推进会,党委委员、副院长周端明出席会议。周端明强调了参与安徽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课程团队要从学理上明晰人工智能“是何、为何+、何以+”,要利用好人工智能更好地去发现、干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注重课程的“两性一度”,通过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和应用,不断强化意识、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


由党委副书记、院长方东玲教授领衔,汇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优秀教师组成高水平教师团队,经过多轮论证确立了“AI+心理学(学科模块)+生命健康(产业模块)”的课程框架体系,并邀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为课程团队做指导培训,顺利完成《人工智能+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该课程面向生命健康产业,以“低门槛、广覆盖”为特色,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描述人工智能在心理学应用中的基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常见工具平台等,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解读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数据采集、算法模型构建及心理效应评估等方法和工具的初步使用能力,解读人工智能如何精准赋能校园心理健康管理等。目前,该课程目前已通过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e会学)、超星尔雅、科大讯飞三大平台面向全省本科生开放。

展望:接好社会需求,构建“AI+”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将继续对接安徽省新兴产业、基础教育发展对能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赋能教学技术提升的师范生需求,以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以省级教学团队为主体,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绕产业需求设课程、联合企业开课程、服务就业改课程”,建设金字塔形的“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产业”课程体系。

下一步,学校将侧重于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知识、技能传授以及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前沿理论及实践,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侧重于人工智能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建设“人工智能+学科”课程;侧重于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应用转化融合,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课程。同时,继续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质量提升系列培训,促进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研备课、辅导答疑、学习分析等,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备课效率,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实施个性化教学,努力以“人工智能+”为支点,撬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教务处:赵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