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用脚步丈量西部,用青春书写担当

时间:2025-04-24编辑:龚永琦  预审:王祥审核:周倩来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点击:

2025年西部计划志愿者

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史休闲

为什么是西部?一颗种子的答案

有人说,青春是一场远行,而我们的远行注定与众不同——不是走向繁华,而是走进泥土;不是追逐霓虹,而是点亮星光。24年3月即将毕业的我进退失据,偶然间在网络上看见一篇关于西部计划的文章,我忍不住被吸引从而进一步去了解“西部计划”的内涵。“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同年8月,我负笈远行走向未知的远方。

风吹过塬上,我听见成长的声音

热浪裹挟着沙砾,在正午的柏油路上游荡。空旷的机场,褪色的路牌被风蚀出蜂窝状的伤口,发出空洞的呜咽。偶尔有蜥蜴掠过的抓痕,像写给荒原的匿名情书。这是初到若羌县给我的印象。在服务单位工作两个月之后,我跟随着同单位的23届志愿者一同去往了喀什——日落的终点。

从喀什前往塔县,一路盘旋向西,进入帕米尔高原。车一转弯,看见路的尽头碧波浩渺,银沙璀璨,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高原上,远看湛蓝,近看翠绿如马代的湖泊,后面是一座座白沙山,绵延起伏,线条优美。

继续向西出发,来到了本次行程的终点——慕士塔格峰。冰川如白发垂落,雪线之上是亘古的沉默。云层撕裂的瞬间,阳光为峰顶镀上金边,山巅的风声里,藏着西域最苍凉的诗。“看天地,见众生,永做真我。”在这巍峨的雪山面前,方知自己渺小,生活里那些烦恼纠结,瞬间变得不值一提。人生海海,不必纠结一时得失。

十一月的塔克拉玛干边缘,若羌的枣林正在完成一场盛大的血色献祭。在若羌服务的全体志愿者经团委组织进行一场助农活动。晨霜未褪时钻进枣园,之间触到的不仅是沾着白碱的皱皮枣枝,更是西域阳光经三百天淬炼的结晶。我们将深红果实从沙质土壤“收割”——是的,在年降水不足50毫米的荒滩,每一颗红枣都是向下扎根二十米汲水的奇迹。风卷着细沙掠过林间,胡杨在远处褪尽金黄,而枣树仍倔强地悬着玛瑙般的果实。弯腰久了,恍惚觉得这些百年枣树才是真正的原住民,我们不过是借季节之名叩访的过客。剥开一颗灰枣,琥珀色的果肉渗出糖霜,恍若封存了整季的光照与温差。暮色里载满枣筐的拖拉机突突驶向晾晒场,车辙印与两千年前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在夕阳下叠成同一种生存史诗。

十二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跟随着单位的车辆去往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见到了身姿矫健的藏羚羊、威风凛凛的野牦牛、成群结队的藏野驴。位于阿尔金山偏远处的祁曼塔格乡,以其环境的艰苦而闻名。这里人员稀少,寂静中透着几分荒凉。运输物资是这里的一大难题,崎岖的道路仿佛是大自然设下的重重障碍,每一次运输都如同进行一场艰难的远征。而那不时出没的熊,更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威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力量。这里的人们,如同顽强的野草,在艰苦中扎根生长。他们没有被困境打倒,而是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大自然抗争。那稀少的人员,每一个都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运输物资的困难,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资源。道路的崎岖,磨炼出了他们坚毅的品格。熊的袭击虽然可怕,但他们并未退缩,而是学会了与之共存。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在艰苦环境下的顽强与智慧。这片土地虽然荒凉,但却孕育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坚韧的生命。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明白,艰苦并非绝望,而是一种磨砺。在艰苦中,我们能够发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祁曼塔格乡,就像一朵在艰苦中绽放的生命之花,虽历经风雨,却愈发美丽。

青春“注脚”:当“小我”汇入时代洪流

从若羌的枣林到帕米尔的雪山,从喀什的古城到阿尔金山的荒野,这一年的西部之旅,让我真正理解了“扎根”的意义。在基层,我见过凌晨五点枣农摘枣的身影,走过阿尔金山崎岖的运输路,听过高原上呼啸的风声——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站在高处俯瞰,而是俯下身去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西部计划教会我的,不仅是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淬炼。在祁曼塔格,我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在塔克拉玛干,我见证了生命的顽强;在慕士塔格峰下,我懂得了渺小与浩瀚的辩证。我们或许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水,但正是无数个“小我”的汇聚,才能托起西部发展的浪潮。

即将踏上征程的志愿者们,西部不会辜负你们的热情。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最真实的感动;没有舒适的环境,却有最纯粹的成长。愿你们带着理想而来,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注脚。我们在这片热土上,等你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